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回望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三年来的发展历程,项目建设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标志。从小到大,从蓝图到现实,一个个项目铺展成发展的轨迹,同样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
三年来,我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推动“风光火核”多元并举、“源网荷储”协同共进,布局六大产业基地,扛起保障能源安全的千钧重任。
三年来,我们实干担当、聚力攻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在运、在建、筹备新能源电力总装机规模超2000万千瓦,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发展答卷。
三年来,我们跨越山海,不辱使命,以实干为笔,以奋斗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版图上绘就了一幅壮丽的能源画卷。
乘风而起,逐绿大漠蓝海

胸有情怀,奔赴蓝海,勇于担当,驭风追光。在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叠加地带,新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座座风机振臂飞翔,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2021年4月12日,山东能源集团一举夺得渤中海上风电基地主导开发权,拉开了向海争“风”的序幕。铿锵足迹,见证奋斗华章:2022年12月,渤中海上风电A、B场址9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2025年5月16日,2×200兆瓦时独立共享储能项目一次并网成功;2025年5月31日,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一期项目全容量并网……从蓝图擘画到电流奔涌,从碧波万顷到绿电绵延,一条条海上风电大动脉被彻底打通。
一束光、一团火、一个信仰。作为海上风电的排头兵,这支平均年龄36岁的19人铁军队伍,与天争时,与海竞速。项目创下99天取得核准、低风速区域机组效率最高、同期建设造价控制最优等15项行业第一,发出山东省海上风电第一度平价绿电,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当年达产”的海上风电建设奇迹,彰显了“山能速度”“国企担当”。
当一缕清风从祖国的东部沿海吹向广袤的西北大陆,御风而行,在戈壁大漠间奏响东西协作、绿电奔腾的雄浑交响。
坚定践行“双碳”目标,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新能源集团践行“西电东送”战略,勇担“外电入鲁”使命。2019年,山东能源取得阿拉善40万千瓦与杭锦旗10万千瓦风电指标;2022年12月29日,杭锦旗10万千瓦风电项目25台风机全容量并网发电;2023年12月21日,阿拉善40万千瓦风电项目122台风机全容量并网发电。跃动于西北大漠的两座风电场,已累计向齐鲁大地输送清洁电力超25亿千瓦时。
而今,在奔流不息的黄河之畔,白银新能源基地60万千瓦风电项目鏖战正酣,跨群山、越万壑,在陇原荒漠与齐鲁大地之间,又一篇东西共进、能源协作的壮美史诗,正被浓墨重彩地书写。
向光而行,绘就生态画卷

追风逐日,向绿而生。在鲁中腹地,昔日的东滩煤矿塌陷区已悄然蜕变——金灿灿的阳光洒向连片湛蓝的光伏板,荒草丛生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一场“光伏+生态治理”的绿色转型,从这里启航。
2022年7月22日,东滩10.03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是山东能源集团首个煤炭分布式光伏项目,创新“光伏+生态治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平均发电量可达1400万千瓦时,对在矿山领域推广光伏清洁能源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打造了质量为本、效益至上的“山能样板”,为矿山领域推广清洁能源树立示范标杆。
2022年11月13日,灵台一期10万千瓦“光伏+农业”“光伏+储能”复合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陇东高原与农光相映,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年平均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万吨,构建了清洁能源和高效农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025年9月27日,平川水泉光伏项目并网发电;9月29日,靖远北滩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两个项目均采用N型双面双玻615峰瓦高效光伏组件以更高转换效率、更强弱光响应能力,在同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更多绿色电力。首年发电量约4.7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47万居民全年用电需求。其他单体项目即将陆续并网投产,整体计划年内全容量并网,成为陇东“煤电风光”一体化能源保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之所至,绿电生发。在自有光伏建设中,新能源集团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省内首次采用5G通信、AGG自动发电控制系统、AVC自动电压无功控制系统、SVG无功补偿系统等新技术、新应用为全省乃至全国分布式光伏开发贡献“山能智慧”。
火电赋能,扛牢保供使命

三年来,新能源集团始终用热爱坚守梦想,以忠诚铸就担当,坚决扛起电力保供的首要任务,全力以赴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高质量完成重点时段安全保供、稳产增产等工作。
放眼省外,山东能源集团积极践行“外电入鲁”战略,在广袤的能源腹地织就纵横贯通的输电长廊。
在甘肃灵台,2025年9月16日,灵台2×100万千瓦调峰煤电项目机组顺利转商运,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并网送电,实现双投产,成功从“建设期”迈向“价值创造期”。作为“陇电入鲁”工程的核心调峰电源,灵台电厂全部电量通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途经陕西、山西、河北,最终到达山东,全长915公里,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100亿度,就地转化当地煤炭439万吨,为新能源发电消纳腾出4000万-5000万度的空间,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2万吨,污染物实现“近零排放”,成为“陇电入鲁”输电动脉的可靠“稳定器”。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盛鲁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聚焦电力保供、深度调峰、碳排放指标控制和能耗“双控”,全面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目前已安全运行逾1800天,累计发电近530亿千瓦时,作为“蒙电入鲁”昭沂直流首个电源点,持续为齐鲁大地注入不竭动力。
伴随着奔流不息的黄河,创业者以跨越千山万水的勇气,在陇原荒漠与齐鲁大地之间,架起能源保供的桥梁。
回望齐鲁大地,鲁西电厂2×60万千瓦发电工程,已连续安全生产800天,累计输送电量超130亿度,供热覆盖14万户家庭,实现“投产即达产、达产即达效、达效即盈利”的建设目标,打造了传统火电智能化转型的示范样本。同时,新泰电厂2×6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祥光电厂2×66万千瓦热电联产等项目加速建设,全力推动关键节点突破,确保优质高效完成。
新质领航,驱动智储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绿色能源的画卷徐徐展开,随着能源转型加速与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储能这个超大号“充电宝”已成为解决新能源、电力“削峰填谷”的“刚需设施”。
2025年5月16日,新能源集团东营2×200兆瓦时独立共享储能项目一期工程实现一次并网成功,这是山东能源集团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里程碑工程,更是标志着国内首套单机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高压级联先进储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正在建设的靖远永新150兆瓦/600兆瓦时储能项目,作为“陇电入鲁”大通道配套电源独立控制区内的配套储能,通过“削峰填谷”降低电网负荷波动,减少火电调峰压力,实现多能协同,显著提升风光资源利用率。
鲁西电厂发展“熔盐储能+电化学储能+超级电容”,探索多元储能技术路线,打造储能产业新高地。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多维度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从渤海之滨的风电启航,到西部荒漠的光伏蓝海;从传统火电的智慧转型,到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新能源集团用三年的砥砺奋进,生动诠释了在能源革命大潮中的使命与担当。
而今,站在三周年的新起点,新能源集团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之势、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之姿,在打造国内一流新能源电力产业平台征程上破浪前行,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的“绿电报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