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能新能源(东营)有限公司(简称“东营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注册资本42亿元,是山东能源集团和新能源集团布局鲁北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区域公司,负责鲁北区域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运营。
东营公司以海上风电开发为切入点,瞄准规模化开发渤中海上风电、盐碱滩涂地风光储等重点项目,努力打造全国首个“双千万、双园区”(“双千万”:渤中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盐碱滩涂千万千瓦级风光储基地;“双园区”:“海陆风光氢储数”多能互补绿色能源园区、新能源装备零碳产业园区)新能源基地。
东营公司积极践行“创造绿色动能、引领能源变革”的使命担当。2022底,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A、B场址90万千瓦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创下99天取得核准、低风速区域机组效率最高、同期建设造价控制最优等15项行业纪录,发出山东省海上风电第一度平价绿电,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当年达产”的海上风电建设记录,全面引领了海上风电平价开发进程,成为我国“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中最大规模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
当前,东营公司正加速推进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并积极开展3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后续项目将于 “十四五”“十五五” 期间依次建成并实现并网。与此同时,积极实践“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东营200MW/400MWh储能一期项目入选2023年山东省新型储能示范工程,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样板。
东营公司聚力“海陆风光氢储数”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新能源智慧运营中心,以数字技术打造新能源智慧运营新模式,通过“五中心一基地”(数据中心、集中控制中心、智慧运营中心、区域管理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及人才培育基地)架构,实现区域新能源场站远程集控、智能诊断、统一运维和电力交易,为“双千万、双园区”新能源基地装上“智慧大脑”。
在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强力引领下,东营公司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寻求突破,加快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坚决扛起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任,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一流新能源公司,为新能源集团建设国内领先的一流电力能源供应商贡献力量。
(一)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
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全国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后第一个取得核准的项目。该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北部海域,总装机容量501兆瓦,安装60台单机容量8.35兆瓦的风电机组,配套建设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陆上集控中心和全国产化海上升压站。项目首创性提出定制化低风速海域风机设计方案,充分开发利用渤中海上风能资源,率先采用海上风电主机厂商优选模式,将供需关系转变为协同创新关系,开启了平价海上风电合作共赢新时代。A场址项目率先选用8.35MW风机,是当时北方区域最大机型,风轮直径220米,叶片长度107米,创下亚洲最长纪录,发电效率、利用小时数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22年2月11日,项目仅用99天便取得核准意见,创下国内海上风电核准最快速度。2022年10月29日,首批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发出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的首度平价绿电,同时也是山东省平价海上风电的首度绿电。2022年12月,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创出低风速区域机组效率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等多项行业纪录,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当年达产的“五个当年”海上风电建设纪录,全面引领了海上风电平价开发的新进程。
(二)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B场址
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北部海域,总装机容量400MW,布置47台单机容量8.5MW的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一座220kV海上升压站。风电机组发出电能通过35kV集电海底电缆接入海上升压站,升压后通过2回220kV海底电缆接入陆上集控中心。
在EPC招标中,项目团队通过精准评估、科学设置最高限价和评标规则,B场址中标价刷新全国最低纪录,成为首个破万元平价海上风电项目。
在技术创新方面,在第二届“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上,B场址项目首次规模化工业应用的海神平台EW8.5-230机组荣获“最佳海上机组奖”,其定制的S112叶片、8.5MW齿轮箱、IGCT变流器等部件也获最佳零部件产品奖。该机组还位列国际知名杂志Windpower Monthly公布的2022年全球最佳海上风电机组第四位。B场址项目凭借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成果,被评为2023年度电力建设智慧工程五星典型案例,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本。
B场址创新实践验证了"技术降本+管理提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我国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
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部海域,是山东省2024年重大项目之一,规划容量900MW,配套建设两座海上升压站及一座陆上集控中心。风力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通过66kV集电海底电缆接入海上升压站,升压后通过2回220kV海底电缆接入陆上集控中心。
在项目建设中,认真总结了渤中海上风电A、B场址的成功经验,针对低风速区域的挑战,精心选用了10MW和12.6MW两款风机,并优化布局减少点位10余个。特别是12.6MW机组采用123米超长碳纤维叶片,风轮直径达252米,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轮毂中心高度150米,单台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36.5度,足以满足一个三口之家一周的用电需求。同时海上升压站采用轻量化建造形式,重量降低近1000吨,显著降低了造价和生产周期。集电线路创新采用66kV海缆,相比常规35kV海缆方案,大幅减少了海缆使用量和用海面积,进一步优化了海上风电平价开发的盈利能力。
作为山东能源集团“双千万、双园区”新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G场址项目建成后将为山东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对推动绿色新能源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东营新能源智慧运营中心
是以数字技术打造新能源智慧运营新模式,为山东能源集团“双千万、双园区”新能源基地装上“智慧大脑”,实现对区域范围内海上风电场、海上光伏电站、陆上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新能源场站进行远程集中监控、控制、综合数据分析与诊断、统一运维管理、电力综合交易,从而实现所有新能源场站的高效协同与价值提升。依托大数据深度挖掘发电潜力,提升海上风力发电效率与效益。同时,基于历史数据与智能算法构建智慧运维体系,实现故障预警与精准管控。
该项目将建成国内首家集“数据中心、集中控制中心、智慧运营中心、区域管理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人才培育基地”于一体的鲁北新能源“五中心一基地”区域核心。
数据中心:强化数据赋能,汇集东营、滨州区域所有新能源场站生产运行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挖新能源数据价值。
集中控制中心:运用远程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将“双千万、双园区”新能源基地内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及光伏、储能作为同一个调度单元集中控制,实现场站侧无人值守。
智慧运营中心: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新能源“行业大脑”,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功率预测,以全局视角解读风、光、储等多类型电站系统信息,实现智慧预测、协同运维。
区域管理中心:打造东营、滨州区域管理总部,协同开展电力交易、智慧运营工作,以最优化交易策略组织新能源场站集中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碳资产交易,打造企业利润源。
科技研发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新能源研发平台。以创新成果孵化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促进产业链延伸。
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新能源集团人才培训中心和实操基地,加速新能源人才、数智人才培育,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五)山东能源集团东营2×200MWh独立共享储能一期项目
山东能源集团东营2×200MWh独立共享储能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广利临港产业园,总规划容量200MW/400MWh,分两期建设。一期100MW/200MWh项目入选山东省2023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锂电类鼓励项目),项目的储能系统部分由山东能源集团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项目采用高压级联、预制舱式设计,配置磷酸铁锂电池、变流器及EMS系统,配套建设220kV升压站及送出线路,是国内首套单机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先进储能系统。
项目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核心模式,深度融合电池储能、变流升压及智能调控技术,具备电网调峰填谷、频率调节及新能源高效消纳等功能,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电力系统灵活性与供电可靠性。项目依托自主研发装备与系统集成优势,构建“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驱动山东能源集团储能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为山东省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提供创新范本。